端午節
(中國傳統節日)
端午(中國傳統節日)一般指端午節(中國傳統節日)
端午節,為每年
農歷五月初五。據《
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
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
龍舟節、浴蘭節”等。[1] 端午節是流行于
中國以及
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
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
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
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
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
戰國時期的
楚國(今湖北)詩人
屈原在該日抱石跳
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
伍子胥、
曹娥等說法。
端午節與
春節、
清明節、
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2] 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等節日活動。自2008年起,端午節被列為國家
法定節假日。2006年5月,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審議并批準中國端午節列入
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民俗活動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習俗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放風箏,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洗苦草麥藥澡,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11]
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之季度,從這一天必不可少的祛病防疫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從春秋戰國至今,端午節已在民間傳承兩千多年。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各地過法雖不盡相同,但包粽子、劃龍船是普遍習俗。
各種民俗活動:
劃龍舟
“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
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鳖A《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
扒龍船
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朗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愿望。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
龍池競渡
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帝皇,均有臨水邊觀看龍舟的娛樂,也屬于游戲之類?!杜f唐書》中記穆宗、敬宗,均有“觀競渡”之事?!稏|京夢華錄》卷七,記北宋皇帝于臨水殿看金明池內龍舟競渡之俗。其中有彩船、樂船、小船、畫艙、小龍船,虎頭船等供觀賞、奏樂,還有長之四十丈的大龍船。除大龍船外,其他船列隊布陣,爭標競渡,作為娛樂。宋張擇端《金明池奪標圖》即描繪此景。又明代帝皇,在中南海紫光閣觀龍舟,看御射監勇士跑馬射箭。清代則在圓明園的福海舉行競渡,乾隆、嘉慶帝等均往觀看。[4]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當地民歌與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
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時止,表現內容十分廣泛。
掛艾草與菖蒲
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
艾草和
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艾,又名家艾、
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
蚊蠅、
蟲蟻,凈化空氣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