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日報記者 楊侖 喬地
望聞問切了玄機,草菌蟲石祛惡疾。千年以降,在扶危救急的歷史長河里,中醫中藥從未缺席。
5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省南陽市考察時指出:“中華民族幾千年都是靠中醫藥治病救人。特別是經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非典等重大傳染病之后,我們對中醫藥的作用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要發展中醫藥,注重用現代科學解讀中醫藥學原理,走中西醫結合的道路。”
傳承發展中醫藥產業,中醫藥大省河南責無旁貸。河南中醫藥發展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淵源,近年來,河南中醫藥產業守正創新,由“做大”向“做強”昂首闊步地前進。
傳承:中醫藥是民族瑰寶
南陽醫圣祠的長廊上,一組石刻描摹出“萬世醫宗”張仲景懸壺濟世的腳步。他開中醫中藥之先河,窮盡一生寫出的《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方論》等著作,在1800多年后依然熠熠生輝。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我國在預防、治療、康復各階段廣泛應用中醫藥,古老的中醫藥為抗擊疫情屢立戰功。起初,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國篩選出“三藥三方”,這“三藥三方”正是從《傷寒雜病論》等古典醫籍的經方基礎上化裁而來。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做好中醫藥守正創新、傳承發展工作。
傳承發展創新中醫藥,河南的優勢得天獨厚?!霸サ責o閑草”,河南處于南北氣候過渡帶,是“北藥”的南界,“南藥”的北界。特殊的環境造就了河南道地藥材的優異品質,形成了河南中藥材的核心優勢。
當前,河南省中藥材的產量、種植面積均居全國前3位。最近3年,全省中藥材種植面積從400萬畝持續攀升到500萬畝。伏牛山的丹參、柴胡,懷藥的懷山藥、懷地黃,大別山的玉竹、茅蒼術、白術等等,都在業內有口皆碑。
著名中藥材種植專家、河南農業大學教授高致明說,河南發展中藥材產業,文化底蘊深厚,群眾基礎廣泛,自然稟賦獨特,產業發展基礎較好。而且,它不與糧食作物爭地,絕大多數中藥材具有抗逆性強、耐瘠薄土壤且經濟效益顯著的特征。
創新:一株小草“吃干榨凈”
得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南陽,考察了艾草產業,陳增喜激動不已。曾任南陽市宛城區科技局局長的他,是南陽最早關注艾草產業的人之一,也見證了艾草產業在南陽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產業發展離不開科技支撐,艾草也是一樣。”陳增喜說。20世紀90年代,他跑遍了信陽、駐馬店、平頂山等周邊地區,收集整理了200多個野生艾草品種,并從中選育出適合南陽種植的品種:宛艾1號、2號等共5個品種。
“這些品種通過科技創新,抗病性強,產量高,有效含量高?!标愒鱿舱f。有了新品種,南陽市大力借助科研創新推進艾草種植、加工、研發、體驗等全方位發展,打造艾草全產業鏈,加速艾草傳統加工向新型工業化轉型。
圍繞艾草產業,南陽還取得了一大批創新成果。新研發的智能全自動卷條機,比半自動卷條機提高功效6倍多;圍繞提高質量和效率,改進了制絨工藝,還研發了自動分揀艾粒包裝機、機器人艾葉喂料機等。
此前,南陽市政府出臺了《南陽市艾產業發展規劃(2019—2023年)》,提出實現“世界艾鄉”的發展目標?,F在南陽艾草產品已達6大系列160多個品種,獲得專利證書100多項,把這株小草“吃干榨凈”,真正變成幸福草、致富草。
據統計,目前南陽百人以上的規模型艾制品加工企業有70余家,干艾葉年吞吐量大約22萬噸,10多萬農民從種植、采收、加工、銷售這個基礎產業鏈中收益。
發展:把中醫藥產業做大做強
科技創新是中醫藥發展的關鍵,回顧中醫藥發展的歷程,中醫藥現代化研究起著引領和推動作用。
河南省科技廳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幾年來,河南省科技廳圍繞提升南陽艾草等中醫藥產業發展加大科技支撐力度,先后實施省級重大科技專項2項,建立省級技術創新中心1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家、重點實驗室2家、中藥材科技產業化示范基地6家,攻克了一批關鍵技術難題,提升了南陽中醫藥產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南陽的艾草種植。圖片來源:新華社
2017年發布的《河南省“十三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河南中醫藥強省建設要初見成效;到2030年,要全面建成中醫藥強省。
經過幾年努力,河南中藥材種植面積及產值穩居全國前列,人才、資本、技術、信息正加快向中藥材產業聚集。
“下一步,省科技廳將圍繞南陽艾草、山茱萸、辛夷等主導產業,整合科技資源,從科技項目、創新平臺、科技人才、科技合作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強科技攻關,加快成果轉化,提升創新能力,為推進南陽中醫藥現代化、國際化,建設中醫藥強省作出貢獻。”該負責人說。
評論
把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傳承好
科技日報評論員
“中醫藥學是中國古代科學的瑰寶,也是打開中華文明寶庫的鑰匙。”習近平總書記到河南南陽考察第一天就去了醫圣祠——了解醫圣張仲景生平及其對中醫藥發展作出的貢獻,并考察了艾草制品產業發展情況,再次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對中醫藥傳承創新的高度重視,也為其振興發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中醫熱”不斷掀起風潮——超過六成的歐洲人在用中醫藥治病;屠呦呦憑借青蒿素的發明摘得諾貝爾獎;里約奧運會上,泳壇名將菲爾普斯身上的火罐烙印,更是讓世界加深了對中醫藥的認識。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中醫藥迎來了高光時刻。我國利用中醫藥療法讓輕癥患者的病情得到明顯改善,對重癥患者則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病亡率,再次證明了中醫藥的作用和價值。
此乃“中國智慧”,更是“中國力量”。
然而,隨著西醫藥的發展并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部分國人對中醫藥理論及其療效產生質疑。再加上管理體制不順、專業人才缺乏、評價體系欠缺、產業集中度低等“梗阻”制約,我國中醫藥事業快速發展遭遇嚴峻挑戰。
中醫寶藏尚待挖掘,中醫文化亟待傳播。這是情懷,更是責任與擔當!
把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傳承好,要改變思想認識。目前,社會上對中醫藥存在很多誤解,大多數還是以西醫標準評判中醫,不按照其自身規律辦事。應重視并下大力氣宣傳普及中醫藥知識,提高廣大人民群眾對其認識度和認可度。
把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傳承好,要建立健全體系。早在2003年,我國就出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條例》,表明了黨和國家鮮明的支持態度。然而在具體操作中政出多門,且執行主要參照西醫西藥管理模式,致使法律權威受到一定限制。
把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傳承好,要加強人才培養。隨著健康觀念的改變,人們對名中醫的需求越來越大,從業者的數量卻不能滿足這一缺口。另外,從業人員尚存在中醫思維弱化、傳統文化基礎薄弱等短板,教育方式和評價體系亟待探索。
把老祖宗留下來的瑰寶傳承好,要持續科技創新。縱觀中醫藥千百年來的發展史,創新始終是推動發展的根本。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中醫學需要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研究現代診療手段,真正做到歷久彌新,福澤蒼生。
厚積薄發終有時。令國人欣慰的是,2018年11月在意大利羅馬召開的第十五屆世界中醫藥大會,將每年的10月11日設立為“世界中醫藥日”。
傳承精華,守正創新,兼容并蓄,開放包容。這是對中醫藥科學成果的尊重,更是對人類文明共同成果的尊重。
期待祖國中醫藥文化發展迎來新的春天。
編輯:黃磊
審核:岳靚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