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夏至這一天,白天最長,夜間最短。夏至的到來意味著炎熱初始,典型的氣候特征是高溫,潮濕。高溫桑拿的氣候環境對人體也是一大考驗,那么夏至怎樣養生才能平安度夏呢?長沙市第四醫院中醫科專家建議:
一、 調心養神度炎夏
夏至是一年中陽氣最旺盛的時節,陽極陰生,陰氣居于內。此時養生要順應自然陰陽交替之勢,注意保護陽氣。中醫認為,夏至與心氣相通,因為夏季多汗則易使心氣渙散,“汗為心之液”,大量出汗耗損的就是心氣,因而中醫有“春養肝,夏調心,秋養肺,冬養腎”的四季養生學說。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使志勿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因此此時要注意清心火、養心神,日常靜心凝神,切忌懈怠厭倦,惱怒憂郁。
二、 防暑避濕勿貪涼
《素問·熱論》曰:“先夏至日為病溫,后夏至日為病暑”;自然界具有炎熱、升散特性的火熱外邪就是暑邪,暑邪容易夾濕夾熱。由于夏至處于少陰君火和太陰濕土的交界,熱與濕并存,“熱”容易 避,“濕”卻不容易避。
大家在吹空調、吃冷飲的同時,會加重脾胃的“濕”氣 。長此以往,會感覺頭昏頭沉、肢體倦怠、納呆、惡心、便溏,有的人甚至會經常發低熱,這就是中了“暑濕”。因此在乘涼時,要特別注意蓋好腹部,也要避免進食過多的寒涼食物,忌冷水沖頭、淋浴。
三、暑熱傷津顧陰液
暑為夏季的主氣,為火熱之氣所化,獨發于夏季。中醫認為,暑為陽邪,其性升散,容易耗氣傷津。這是它的病理特點。暑邪侵入人體,常見腠理開而多汗,汗出過多導致體液減少,此為傷津的關鍵,津傷時,即見口渴引飲、口干舌燥、大便干結、尿黃心煩、悶亂等癥。
如果不及時救治,開泄太過,則傷津可以進一步發展,超過生理代償的限度必然將耗傷元氣,此時可出現身倦乏力、短氣懶言等一系列陽氣外越的癥狀,甚至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導致死亡。因此外出時應采取防曬措施,如打傘、戴遮陽帽、涂防曬霜等,隨身要備有人丹、藿香正氣水、清涼油等。而且要及時飲水,可適量多飲淡鹽開水、綠豆湯,以補充身體缺失的水分,保持正常的新陳代謝。
四、中醫養生特色
“夏至一陰生”,從夏至節氣開始陽氣增長速度逐漸放緩,陰氣增長勢頭逐漸增強,要順應夏季陽盛于外的特點,從各個方面注意保護陽氣,維持氣機的暢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夏至是扶陽祛寒的好時機,中醫特色治療在這一時期發揮著重要作用,以下這些都是不錯的選擇:
1、臍部綜合灸療法:
它利用肚臍皮膚薄、敏感度高、吸收快的特點,通過艾火的純陽熱力,透入肌膚,刺激肚臍周圍的經絡和穴位,調和氣血,疏通經絡,進而調整人體內部機能。這種療法被視為一種不可多得的現代綠色養生方法。
2、拔罐療法:
節氣養生重在防暑、防濕,拔罐可以祛濕、疏通經絡、行氣活血、消腫止痛,具有調整人體陰陽平衡、解除疲勞、增強體質的功能,促進代謝廢物的排泄和營養物質的吸收,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3、刮痧療法:
刮痧療法借助神經末梢的傳導以加強人體的防御機能,使血液回流加快,循環增強,加快新陳代謝。在芒種時節,刮痧可以幫助人體排出濕氣和毒素,緩解因濕熱引起的身體不適。
夏至“治未病”通過合理的飲食、運動、生活起居和節氣中醫療法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人體的抵抗力,預防疾病的發生。通過調養身體,達到預防疾病的目的。
長沙市第四醫院中醫科、中醫特色診療中心,為您健康保駕護航,祝您安然度夏!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長沙市第四醫院 賀玲玲 李茜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YT)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