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一個朋友聊天,他說:“做艾絨市場太多、太濫了,很多人摻雜使假以次充好,這里面水很深啊”。
我回答說:“這個行業水并不深,很淺,但是水卻很渾”。
為什么這么說呢?
當前的艾絨市場,因為門檻很低,一個家庭幾個人就能干。因為競爭近乎殘酷,所以他們沒辦法就要降低成本來獲得市場,如何能降低成本呢?所以無良商家想到了很多歪門邪道的技術手段。
其實原本做艾絨是非常簡單的事情,幾千年來,我們的老祖宗都是遵循這種簡單的方法做艾絨:陳放的艾葉,放入石臼內,用木杵反復的杵搗,然后過篩,如此反復幾遍直至艾絨柔爛如棉。歷朝歷代古籍醫書都是這樣記載的,無出其二。哪位說,這么簡單的事情怎么把它搞復雜化了呢?這里面最大的問題就是時間成本和人工成本了。
首先,說時間成本。因為艾葉要經過三年以上的陳放才可以用,古人認為新艾氣味辛烈、燥氣大,用以艾灸傷人血脈,很明顯用新艾做艾灸的時候皮膚感覺燙,燥熱,而陳艾更溫和。話說的輕松,陳放三年對于一個市場廠家,尤其是新的廠家來說意味著什么?所以,很多廠家都不愿意去等待,直接用新艾來加工艾絨了。但是新艾做的艾絨顏色很綠,那怎么辦?他們想到了一個快速讓它發黃的辦法,那就是把艾葉堆垛起來,噴上水,然后用塑料布整個包嚴,等過一段時間以后,艾葉就這樣被捂黃了,他們還給這種發明取了個名字叫“發酵”。不經大腦也都會知道,這種捂黃的是什么性質,艾葉已經質變了,所以當打成絨以后,艾葉的味道沒有了自然的香氣,更沒有陳艾的那種濃郁的艾香。
其次,人工成本。傳統的艾絨加工方式前面說了,就是石臼與木杵反復杵搗,這個是一個非常賣力氣費時間的活兒,每人每天生產艾絨只能達到一兩公斤,生產效率低。
而現代人發明的機械粉碎法,就是類似于面粉機那種,將艾葉投入進料口,負壓會將艾葉吸進去,里面高速旋轉的螺旋刀片,瞬間就把艾葉切的粉碎,通過振動篩將艾絨與碎渣分離,這種大型粉碎機每天數噸加工能力不在話下。
這樣效率已經很高了吧,可是還是不滿意,艾草捋艾葉還是比較費工時,干脆吧機器再升級,直接全棵粉碎了,所以現在大部分艾絨粉碎機,都是把整棵艾草連桿帶葉一齊投入機器中粉碎了,這樣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還增加了產量,粉碎的碎渣還能裝成泡腳包,又增加了收入。效率是提高了很對,但是艾絨的品質可想而知,跟傳統石臼木杵搗制的艾絨比起來,那區別可大了去了,機械艾絨拿起來一聞沒有什么艾的味道,有的是一些青草味,點燃以后是燒紙的味道。而搗制的艾絨香氣濃郁,讓人聞了很舒服的感覺。灸感上區別更大。但是因為這樣產品充斥市場,使用艾灸的人大多又是新手,也不懂的分辨(盡管在網上買了很多家拿來對比,最終還是一個樣),所以才另這些產品大行其道。而真正懂艾灸的人想買到好的艾絨艾條卻是很難。廠商宣傳的時候硬是把艾絨特有的特征都避而不談,比如艾絨的形態、香氣、灸感,而是根據這樣的產品自己杜撰了所謂的“鑒別方法”,有看顏色法、看煙灰法、沉水法......等等奇葩的鑒別方法。他們以黃為美,把艾絨做的非常黃,甚至沒有一點黑點,是怎么做的這里就不在展開了。宣稱什么比例,30:1 、40:1、50:1 等等不切實際 信口雌黃,搞的消費者蒙蒙轉。
用過了這種艾絨效果不好,又有一些人推出了“古法”石磨艾絨、石碾艾絨、甚至是手搓艾絨。真是絞盡腦汁。翻閱那么多古籍善本,我也沒有找到古人有用石磨、石碾加工艾絨的記載。石磨石碾古代是有,但是不是干這活兒的,是碾米磨面有用,但是做艾絨還真沒聽說過。大言不慚的加上“古法”兩字,真是對古人的羞辱。那么,為什么古人用石臼與木杵做艾絨而不用石磨和石碾這種效果更好的工具呢?我另一篇文章中有寫,在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現代人很聰明,只可惜是聰明沒有用對地方。
在這個行業待了很多年,看到的艾灸市場艾絨艾條的需求量連年增加,市場火爆。而隨之而來的,確實行業的亂象,很多人為了眼前利益而泯滅良心、喪失了道德底線,這是我們不愿看到的,有些人想在渾水中摸魚,但最終可能是摸到石頭砸到自己的腳。
隨著對艾文化的研究,越來越喜歡傳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