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臨近,新式“艾草門掛”火了。電商平臺上,新鮮艾草一天能賣出幾千束,搭配黃金球、菖蒲葉等花材,更是深受人們青睞。古時的一株野生草,為何能陪伴人們走過數千年,至今仍是端午節的“標配”?
江蘇揚州老街仁豐里家家戶戶懸掛艾草迎端午。
古時端午節用艾草“避夏瘟”
清代畫家徐揚所繪《端陽故事圖》之“懸艾人”,在端午節懸掛艾草,以禳毒氣。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關于端午的起源,流傳最廣的是“紀念屈原投江”說,但以聞一多為代表的學者認為:端午節起源于春秋時期吳越水鄉通過祭祀龍圖騰,以祈求避免水旱之災的龍祭,在時間上要比屈原的故事更早。
更久遠的是辟“五”說:早在殷商時,古人就已參透日升月落、四季輪轉的循環,構建出與農耕生產密切相關的歷法,端午節在農歷歷法中的位置是“五月初五”?!拔濉边@個數字在中國古代文化里意義非凡,“端午”在古人看來是“屬火”的,陽氣過旺,要加以“驅辟”,艾草這種氣味強烈的植物被古人選中用來“辟邪”。
艾草也稱艾蒿、艾葉,是一種菊科蒿屬的多年生植物。艾草葉片翠綠、呈羽狀分裂,葉背面淺淺覆蓋一層銀白色絨毛,看似平淡無奇,卻因為含有樟腦、薄荷醇、側柏酮等揮發性物質,讓整個植株散發著濃烈的氣味,在被點燃、熏煙時更有消毒、殺蟲的功效。端午時節正逢春末夏初,蚊蟲滋生。衛生條件落后的古代,蚊蟲肆虐很容易傳播病菌,帶來傳染病,而大部分傳染病在古時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瘟疫”。突發的瘟疫與“邪氣入侵”在古人看來似乎是同一件事,從這個角度來說,艾草確實可以起到“辟邪”的作用,它強烈的草本氣味,不僅是一種心理安慰,更是有現實的衛生價值。
古人不識艾草的化學成分,但他們早就發現了艾草的驅蟲能力。再加上艾草對生長環境并不挑剔,屬于田間地頭常見的野生草,所以很早以前,艾草就被人們在端午節前采擷,用作“避夏瘟”的守護。采艾草,是時至今日民間仍廣為流傳的端午節習俗。
在南朝梁宗懔撰寫的風俗筆記散文《荊楚歲時記》里就有記載:“宗測,字文度。嘗以五月五日雞未鳴時采艾。”采摘來的艾草被懸掛在門上,一來避邪祈福,二來驅蟲避瘟疫。有趣的是,懸艾的民俗還發展出了一些變形:青青艾草被編制成各式各樣的艾人、艾葫蘆、艾虎等節日裝飾物,不僅被懸于門上,也佩帶于腰間、戴在頭上,同樣以求避邪祈福?!肚G楚歲時記》還提到一種端午節的習俗:“采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币馑际遣烧菔扇诵危瑧覓煸诖箝T或房檐上,祭禱消災。
北宋呂原明的《歲時雜記》中寫道:“端午以艾為虎形,至有如黑豆大者,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之?!币馑际怯冒菥幊珊诙勾笮〉牧岘囆“?,或用彩紙剪老虎的形狀再貼上艾草來佩戴,別具風雅,正如詩里所表達的:“釵頭艾虎辟群邪”。
端午節佩掛艾草不僅成了民俗,它的草木香氣還飄散在文人墨客的書房里,成為端午文化的一部分。南宋愛國詩人文天祥曾寫下一首與艾草有關的詩《端午即事》:“五月五日午,贈我一枝艾。故人不可見,新知萬里外。丹心照夙昔,鬢發日已改。我欲從靈均,三湘隔遼海。”意思是“五月五日端午節,有人贈予我一枝艾草。如今,故人已不可見,新結交的知己也遠在萬里之外。我赤誠的愛國心不變,但鬢角已生華發。想要跟從屈原,但先生的三湘卻那么遙遠?!笨梢娰洶菀允竟潥?,是文人間的一種“精神共鳴”。四時節令不停流轉,而文人端午節的書房里,必然也少不了艾草的點綴?!抖宋鐖D》是畫家的常見題材,從清代畫家任伯年所繪的《端午圖》中可見,端午節期間的花材除了盛開的石榴花,菖蒲、艾草也搭配其間,在案頭清供示君子之心。民間祭祀辟邪的艾草經由文人之手,又化身端午的一種清雅美學。
▲2023年6月19日,內蒙古呼和浩特,民眾接受艾灸。(圖片來自中新社)
平凡“庶草”的力量
宋代文人蘇軾留下的《東坡先生志林卷之十二》里,有一則“桃符艾人語”的小故事。門戶守護“桃符”仰視艾草做的“艾人”,傲然發話:“汝何等草芥,輒居我上?”這里微不足道的“草芥”,嘲笑的是艾草。在蘇軾《端午帖子詞》里有:“采秀擷群芳,爭儲百藥良。太醫初薦艾,庶草驗蕃昌。”這里用來占卜豐年的庶草,也是艾草。艾草的出身并不高貴,它生長在田間地頭,是再平凡不過的野生草,但它千百年來一直守護著人們的健康。
古人視艾草為治病的神草,從《莊子》里記載的“越人熏之以艾”,以及《春秋外傳》里的“國君好艾,大夫知艾”,都可以看出艾草作為治病草藥的歷史由來已久。
成書不晚于戰國時期的《五十二病方》,最早將艾草載入真正的醫書。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所撰《傷寒論》和《金匱要略》里也有用艾治病的處方,即膠艾湯和柏葉湯。梁朝陶弘景所著的《名醫別錄》一書中,對艾草的藥性論述如下:“艾葉,味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止下痢,吐血……”如果著涼了怎么辦?按照唐代孟詵的《食療本草》里給出的方法,那得要吃幾個熱乎乎的艾面大餛飩:“若患冷氣,取熟艾面裹作餛飩,可大如丸子許。”
最早對艾葉有較全面記載的醫學書,來自宋代蘇頌的《圖經本草》,也是在宋代時,艾灸療法已經十分流行。早在170萬年前,當人類開始懂得利用火后,就逐漸發現,把樹木等植物點燃后用來灸病患處,能祛除寒邪、緩解痛苦。后來,人們又在實踐中發現,在所有植物材料中,用艾葉灸療的效果最好。于是,艾葉就日漸取代了其他灸治材料,成為養生、治病的上佳植物。
明朝人李言聞是李時珍的父親,他對艾灸和艾草的藥性研究頗深,曾著有《蘄(音qí)艾傳》,書里稱贊艾葉“產于山陽,采以端午,治病灸疾,功非小補”。李時珍子承父志,在醫學著作《本草綱目》里不僅釋名艾草有冰臺(《爾雅》)、醫草(《別錄》)、黃草(《埤雅》)、艾蒿的別稱,還特別推崇蘄艾:“(艾葉)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span>
明代的盧之頤所著《本草乘雅半偈》中稱:“蘄州貢艾葉,葉九尖,長盈五七寸,厚約一分許,豈唯力勝,堪稱美艾。”從這段文字中可知,在明代艾葉已被作為貢品向朝廷進貢。
清代醫家對艾葉的研究及應用也很多,不少本草著作均收載艾葉,但在描述的內容上多是繼承前人所述。艾葉在清代宮廷中的應用也是十分廣泛的,是清宮醫案處方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藥物,主要用于婦科疾病,還被用于治療腰痛?!肚鍖m醫案》記載,光緒末年,御醫用蘄艾加藥粉,為光緒帝系于腰間,以治腰病,以補湯藥之不及。
正因為艾草的醫藥功效備受推崇,艾草又平凡可得,因此民間應用艾草也十分普遍。在許多地區,出生的嬰兒在三天以內要洗一次艾水澡,以求消毒辟穢;出了月子的產婦也要進行艾湯沐浴,來溫經驅寒。另外,艾葉泡腳可以祛乏,艾灸、艾熏可以祛病強身……
艾草融入日常生活的另一面,體現在讓人眼花繚亂的“艾”系美食上。清代美食家袁枚在《隨園食單》提到青團的做法是“搗青草為汁,和粉作團,色如碧玉?!边@里的“青草”,在江南等地多用艾草。除了青團,艾草還可以做成艾糕、艾餅。前者如《遼史·禮志六·嘉儀下》里的:“五月重五日,午時,采艾葉和綿著衣……君臣宴樂,渤海膳夫進艾糕?!焙笳哂兴未娙隧n淲《昌甫送艾葉餅》里描述的:“我愛郊居者,春芽艾葉長。云舂和豆實,霧摘帶麻香?!?/span>
從隋唐時期起,艾酒也出現了。艾酒顧名思義,即浸艾的酒,如元代陳元靚的《歲時廣記》里有:“金門歲節,洛陽人家端午作術羹艾酒。”
時至如今,艾酒仍然出現在人們的生活中。另外,艾草作為中藥材,也被更廣泛地應用于眾多疾病的治療。在食品行業用艾草制作的美食品種也日趨豐富,于是有了艾葉餃子、艾葉月餅、艾葉粽子、艾葉綠豆餅、艾糍粑、艾湯圓、艾酥餅等。
日化產品的研發因為有了艾葉,更多了一抹清新和保護:艾葉蚊香、艾葉除菌香皂、花露水、洗手液,艾葉牙膏、艾葉油香精、足浴包、爽身粉、艾蒿枕、無煙艾條……這株平凡的野生草從幾千年前走來,不只在端午那天,而是在年年月月、日日夜夜,給予人們庇護。
《哈利·波特》里的神奇藥水
以艾造酒,不僅在中國有此飲食習俗,歐洲也早有加入了艾葉的苦艾酒。歐洲本土的艾草最常見的種類生長在寒冷地帶,因為葉汁味道極苦,被叫做苦艾。歐洲苦艾酒屬于高酒精度的蒸餾酒,除了68%左右的酒精含量,其成分還包括苦艾、茴香、海索草、茴芹等藥草。這種綠色酒飲自古就有,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那時它不僅被視為醫治百病的藥酒,供給軍隊士兵的防疫品,也是戰場勝利后的慶功酒。
從艾草的英語“Wormwood”(worm意為蟲子)可以看出,艾草的驅蟲功效也被歐洲人挖掘,順帶也衍生出了人們對艾草這種神奇植物可以“驅邪”的印象。現存于牛津大學圖書館羊皮書原稿《植物記》,其作者是來自公元5至6世紀古羅馬的哲學家阿普列尤斯。這本書記錄了一百多種植物,其中一些植物在一千多年前的哲學家眼里富含魔力,比如艾草:“若將此草之根懸于門上,則任何人都無法損壞此房屋?!薄@似乎是“懸艾辟邪”的另一個西方版本。
而關于燃艾驅邪,歐洲也有類似的民俗。在德國、荷蘭和威爾士等地,艾草又名“圣約翰草”。和端午節同屬于夏季的“仲夏夜”又名“圣約翰日”,在當地人看來,艾草是圣約翰日所采集的草藥中最具有魔力的植物。所以節日的風俗之一是用煙火熏烤當天采集來的艾草,以凈化并增強“魔力”。時至今日,艾草的“驅魔”文化心理仍得以見證——西方兒童魔幻名著《哈利·波特》里,有一種被虛構的神奇藥水——艾草浸液:“艾草浸液是一種從艾草中萃取出來的魔藥制作材料。它與水仙根粉末合理搭配后,可以制成一種強效安眠藥——活地獄湯劑(生死水)?!?/span>
和我國將艾草視作醫療圣草一樣,艾草在西方文化里也被稱為“藥草之母”。在古希臘時期,這種植物的拉丁名字來自宙斯的女兒阿爾忒彌斯女神(在古羅馬神話中稱作狄安娜)。女神阿爾忒彌斯掌管懷孕,因此苦艾在古代歐洲的傳統民間用藥里,是一種最常用的婦科藥物,同時也被視作“藥草之母”。對于經常長途跋涉的古羅馬人來說,如果想要解除旅途的困乏和避免沾染疾病,就可以把艾草纏在身上——艾草的氣味能提神醒腦,防止中暑,也能驅蟲。按照西方古書記載,喝下“一雞蛋殼的艾葉汁,或將艾葉搓軟,與豬油一起涂抹在腳底”也有同樣的效果。
德國學者阿爾伯特是中世紀植物學術著作的先行者,由他整理、后人出版的《埃及秘密》一書共收集了約700多個條目,內容涉及大量的生活民俗,其中就有關于艾草的,比如“苦艾與蕨類植物將二者以1∶2的比例碾碎,添加砂糖和葡萄酒糟攪拌,密封在新燒制的陶罐中,以旺火烹煮,可治療外傷”。
悠悠艾香
艾草為何對應“三歲”?
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里有一首《王風·采葛》,用短短三句,吟唱出相戀之人的相思之情:“彼采葛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彼采蕭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
原詩翻譯過來的意思是:那個采葛藤的人,一天不見,(對我來說)如隔了三月。那個采蕭的人,一天不見,如隔三秋。那個采艾草的人,一天不見,好像隔了三年那么漫長。
一首相思詩,借著采葛、蕭、艾的三重吟誦,把草木清香融入相思的歲月,回味悠長。再仔細揣摩,會發現“葛”對“三月”、“蕭”對“三秋”(這里指三個季度,即九個月)、“艾”對“三歲(年)”,也自有它的講究。葛藤的生長期恰好是三個月,而“蕭”這種香草常采于秋天,因此對應“三秋”。被奉為醫療圣草的艾草,自古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說法(出自《孟子》,七年之病指大病、難治之??;三年之艾指三年以上的陳艾),所以《詩經》里以“艾”對“三歲”。
時間度量從“三月”到“三秋”到“三歲”,相思之情循序漸進,隱藏在葛、蕭、艾的草木幽香里,是古人才有的浪漫。
古人夏日防蚊有妙招兒
明月照古今,像現代人的夏季煩惱一樣,蚊子也騷擾著古人——兩千多年前的《莊子·天運》里就表達了“蚊虻噆膚,則通昔(夕)不寐矣”的煩惱。不過慶幸的是,雖然沒有電蚊香和驅蚊液,古人也有自己的防蚊妙招,這些聰明的招數包括:物理驅蚊(掛蚊帳)、生物驅蚊(養青蛙),以及化學驅蚊——艾草就是此法的利器。
點燃艾草,釋放艾草精油含有的桉樹腦、莰醇(龍腦)和莰酮(樟腦)等成分,即可煙熏驅蚊——不過熏暈蚊子的同時,煙熏火燎也免不了嗆到自己。歐陽修就曾在《憎蚊》中提到“熏之苦煙埃,燎壁疲照燭”的尷尬。如果想要用溫和、緩慢的燃燒法驅蚊,就要把艾草搓成最古老的“蚊香”——“火繩”?;鹄K長約三尺,看似簡單,做起來卻有一套講究:采集時間得在秋天,采集的艾草最好是結過籽的,制作手法是像編辮子一樣把艾草編成繩狀,然后晾干,等到第二年夏天蚊蟲肆虐時就可以用上了。
除了火繩,文人雅士的端午香囊不僅給舉手投足間增添幽香,也是隨身攜帶的“驅蚊寶”。香囊中含有艾葉、薄荷、藿香、石菖蒲、丁香等多味中藥,都有讓蚊蟲遠離的功效。(完)(原標題:艾草 貴為貢品的野生草)
作者/張慧
來源:北京日報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