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鄒平市文化和旅游局會同鄒平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鄒平市鄉村振興局開展了首批非遺工坊認定工作。苗家粗布坊、鄒平酸漿豆腐傳習所、山東仁德艾制品有限公司、植染工坊、尚氏青銅雕刻傳習所、趙家酒坊、地瓜干酒坊、月河老五甑釀酒技藝博物館、紙皮包子傳習所等9家非遺單位成為鄒平市首批非遺工坊。
近年來,鄒平不斷挖掘非遺文化資源,加快構建文化傳承創新體系,多措并舉踐行文化“兩創”,探索更好展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基層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的新模式、新路徑、新方法,引領廣大非遺傳承人潛心耕耘,不斷創新。目前,鄒平市共有非遺項目154項,其中,省級非遺3項,市級非遺29項,縣級非遺122項。
以非遺產品為基礎,加快文創產品研發推廣。立足資源特色,建立文創產品創意庫,利用非遺資源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推動手造產業、創意產業發展,逐步實現非遺產業化。推進“鄒平手造”工程,與專業機構合作研究開發,綜合運用線上平臺營銷和線下場館、景區、商超及酒店“伴手禮”專柜開展銷售,豐富文創產品供給,促進文化旅游消費升級。2022年山東梁鄒布藝公司等兩家企業入選“山東手造·優選100”提名名單,植物染制技藝等6項作品入選2022“山東手造·濱州精品”。
以非遺項目為依托,加強非遺項目宣傳力度。精選優質非遺項目,帶領非遺項目走出去、火起來。2022年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紙皮包子亮相“2022中國-東盟日”活動,段橋丸子、苗家粗布參加第五屆青島國際版權交易博覽會,并分別獲得優秀參展商、版權保護類金獎榮譽。組織非遺項目和特產美食參與中央電視臺《歡樂城市派》攝制組走進濱州節目錄制,組織非遺項目、非遺傳承人參加第三屆中國國際文化旅游博覽會、濱州市“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進景區和濱州市首屆非遺美食大賽等展覽展示、交流學習類活動。
以非遺產業載體,探索非遺+融合發展模式。推介非遺研學體驗旅游精品線路,開發集品嘗非遺美食、體驗非遺技藝于一體的文化休閑游、親子研學游,增強游客的文化體驗,推動非遺產業化發展。推進非遺體驗傳承,酸漿豆腐非遺傳習所建成開放,認定首批9家鄒平市非遺工坊,其中2家入選濱州市首批“非遺工坊”。借助“非遺+”發展模式,探索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融入現代文創產業,讓非遺進入群眾視野,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接下來我帶你詳細了解一下鄒平9家首批非遺工坊的情況吧!
一、苗家粗布坊位于明集鎮,苗家粗布現為鄒平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老粗布是千年來勞動人民世代延用的一種手工織布工藝。苗家粗布坊的老粗布沿用了古老技藝的制作手法,從采棉、紡線到上機織布經過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具有冬暖夏涼、透氣性好、不起球、抗靜電的特點,一席老粗布從采棉到顧客手中,需要兩萬七千梭,折合里程十八萬九千米。
苗家粗布坊的負責人孫春香和丈夫苗傳武,是苗家粗布制作技藝的第九代傳承人,為傳承老粗布手工制作技藝,建成漢家老苗粗布博物館,成立苗家粗布坊,免費培訓傳統織布技藝,帶動周邊200多名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苗家粗布坊從一家默默無聞的古老工藝作坊,現已經發展成為帶動一方產業發展的非遺特色產業,產品結合現在的織布工藝,推陳出新,研發了粗布產品為基礎、手工刺繡為點綴的文創旅游產品,由以前單一的床單、被罩、枕套等家紡產品,逐漸衍生出有文化元素、歷史故事的文創衍生品,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市場認可和歡迎。
在山東手造、好品山東、文創產業等利好環境下,苗家粗布產品越來越受到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可。企業先后獲得鄒平市第四屆“創業之星”、“ 鄒平市大姐工坊”、“ 濱州市最受歡迎旅游產品”、濱州市“巾幗居家創業就業脫貧示范基地”、2022年濱州市優秀文旅企業、“山東手造? 優選100” 提名單位等榮譽稱號。曾多次參加北京服貿會、上海進博會、桂林東盟博覽會等國內、國際高規格的展覽展示會。
二、鄒平酸醬豆腐傳習所位于西董街道孫家峪村,孫懷兵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酸漿豆腐制作工藝作坊的傳承人,人稱“孫大嫩 ”。
孫大嫩酸漿豆腐一直遵循從文化的來處尋找文化出發的力量,為實現酸漿豆腐產品產業化,孫懷兵不斷升級千年制作工藝,將酸漿古法與現代工藝有機結合,投資400萬元翻新改建了鄒平酸漿豆腐傳習所。2021年開始與小米生態鏈企業米倉(山東)運營管理有限公司聯合共同成立山東孫大嫩酸漿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產品主要有孫大嫩酸漿豆腐及休閑豆制品、酸漿飲品等。
三、山東仁德艾制品有限公司位于焦橋鎮。焦橋張氏家族制艾已有六百余年歷史,是由張氏第二十一代子孫張居盛根據《本草綱目》艾絨制作方法探索出的一套獨有的艾條制作技藝,其后人一脈相承、世代相傳,形成了現在焦橋鎮張氏艾條制作技藝,該項技藝被列入濱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張國微是第五代傳承人,他多年來致力于艾草制品的研發,2017年成立了山東仁德艾制品有限公司,在傳承艾條制作基礎上,又相繼研發出了金艾養生枕、艾草牙膏、艾草香皂等系列產品,其“健康、天然、綠色”的產品理念逐漸被大家所追求,手工艾制品市場需求日趨旺盛。公司還與當地農戶合作,帶動當地農民種植高品質艾草,在保證原材料質量的同時還能增加農民收入,助力鄉村振興。
四、植然工坊現位于好生街道,其前身為創立于光緒年間的慶恩堂,是當時知名度和規模最大的染坊之一。
植物印染是流傳了數千年的染色方法,為了更好地傳承古老的植物印染技藝,植然工坊探求祖方,創新發展,古法今用,從非遺植物染色入手,將現代科技與傳統草木染結合,實現了對傳統染色技術的創新,推進了天然染料染色產品的產業化生產。植然工坊成立于2015年,現有職工30余人,年收入近500萬元。
為了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植物染色技藝,打造了草木染非遺保護基地?;赜刹菽救局参锓N植園和草木染文創展館兩部分組成。草木染植物種植園占地50余畝,種植可用于染色的植物百余種,有法桐、柿子、槐樹、竹子、艾草、紫草、玫瑰、茜草、蓼藍、菘藍、木藍等。草木染文創展館占地1200平方米,建有草木染文化展示區、蓼藍時空隧道、染材及面料圖書館閱覽區、企業產品展示區、公共藝術展區、染坊、研學體驗區等不同功能區。草木染非遺保護基地,堅守工匠精神,圍繞“非遺+”理念,打造“非遺+文旅商業”“非遺+文創”“非遺+產業”模式,探索非遺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的新路徑,延伸出印染體驗、研學旅游等參觀、體驗類項目,打造集產、學、研、旅游、文化傳承于一體的中國植物染色非遺文化博物館,實現非遺產業化。
五、鄒平紙皮包子是山東省老字號、齊魯名吃,其制作工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
“紙皮包子”是源于明集鎮高家村一道地方特色美食,由高氏傳人代代相傳,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做“紙皮包子”算起,已有300余年歷史,以其皮薄如蟬翼,餡兒大味豐,“看得見的真芯”稱絕,是山東當地特有的經典面食代表。
紙皮包子手工制作技藝被列入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紙皮包子被山東省商務廳評為山東老字號、齊魯名吃、第一批“好品山東”等,老技藝,新面貌,真材實料的紙皮包子成為山東飲食文化的縮影。
六、趙家酒坊位于鄒平市韓店鎮趙家村。趙家酒坊五甑清蒸釀酒技藝,傳承悠久。明朝洪武年間,王氏一族從山西洪洞縣遷居于鄒平城南于祖山下楊寨(楊家店)村,以釀酒技藝為生。同治年間王氏嫡孫振源,(生于1851年)17歲掌握釀酒技藝,將祖業發揚廣大,創辦楊寨酒坊,遠銷淄博、濟南等地。
至第五代傳承人王沛東時,王氏釀酒已六百余年。其徒李梅,聰惠敏銳深得王沛東師傅喜愛,隨將五甑釀酒技藝傳承于李梅,是為第六代傳承人。李梅繼續發揚新時代工匠精神,堅守“純糧固態發酵,傳統工藝窖藏”的工藝,所產白酒富含多種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酒體窖香濃郁,軟綿醇厚,優雅細膩,回味悠長,讓好酒走進千家萬戶。
七、月河老五甑釀酒技藝博物館生產的月河老五甑古法釀酒技藝,不僅推進了白酒產業的健康發展,更是以600余年歷史的純糧食酒釀造工藝引領著時代發展的新潮。
月河老五甑釀酒技藝,堅守“純糧固態發酵、傳統工藝窖藏”制作工藝,嚴格遵循數百年形成的“精挑細選、人工制曲、繁復精準、遵時循規”的五層起窖、五甑蒸酒的技藝。采用多種有益微生物“單獨培養、混合使用”的方法培育窖泥,使窖泥質量一代一代不斷提高,促進了酒醅中微量成分的持續繁衍,真正擁有了“千年窖、萬年糟”的獨家釀造優質白酒的利器。
以月河老五甑釀酒技藝為傳承的“翠竹”“月河”兩大品牌產品,多年來產品一直暢銷齊魯大地并輻射周邊地區。產品自上世紀80年代起即獲得全國優質保健產品金鶴杯獎、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并被選為諸如全國青年籃球聯賽專用酒等大型活動指定用酒,且獲得了來自日韓、港臺等各界高端人士的一致好評.
八、地瓜干酒坊。“地瓜干”白酒釀造技藝,是由鄒平市西關村劉氏家族世代傳承的,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歷史。
溪河源“地瓜干”酒釀造技藝,堅持“固態發酵,人工制曲,傳承窖藏”等制作工藝,嚴格遵循家傳工藝規程,使得酒體更加細膩,態滿,醇厚?!暗毓细伞卑拙疲櫭剂x是用“地瓜干”釀造的白酒,此酒窖香濃郁,香綿醇厚。優雅細膩,后味悠長,受到省內外客戶的好評,更受到飲者的追捧,是西關村人民的驕傲,是劉氏家族歷代傳承發展的結晶,也是中華民族酒文化歷史的優秀傳承,具有歷史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價值。
九、尚氏青銅雕刻傳習所。純手工刻銅技藝、金刀留絲刻始于漢代興于清朝,當時,尚家人尚世德(傳承人的曾祖父),以雕銅為業;祖父尚鴻奎在京城開有店鋪,在京城雕銅界卓有名氣,雕刻作品多為龍盤、掛畫,被諸多文人雅士收藏、欣賞;父親尚家林再續雕業,學習雕銅之法,深得其中要義,潛心研究家學;其父尚家林無奈生于亂世,日本侵略中國,加之解放戰爭銅價上漲,普通人難以購買用于雕刻,所以其父尚家林只雕刻一些小型作品,如文房四寶、墨盒等。尚家林雖有幾分雕刻藝能,但是當時的祖傳金刀留絲刻技藝生存環境卻讓他深感遺憾,傳承人尚紅生發憤苦讀,從古文化入手,觸類旁通、采眾家之長、獨具一格。
尚紅生根據祖傳的口訣和方法,加上自己的不斷地琢磨,也逐步掌握了青銅雕刻的方法,心要有,腦要靈,手要活,腳要穩,腿要挺,腰要靈;手、臂不可過硬,也不能過軟,軟則無力,硬則生僵,捶打一點,刀行一線,刀桿上下如波浪,運用自如在手間,雕刻時主要運用漢八刀的手法,刀法上擁有筒練的工藝風格,一副作品完成,要求先設計樣式,再畫到紙上,然后把銅器、銅板打磨干凈,把復寫紙鋪在銅板上,在上面鋪上圖樣,用針背根據圖樣描畫出輪廓,雕刻時運刀手要穩,心手合一,雕刻樣圖的大體輪廓,然后根據樣圖的需要使用深雕、淺雕、松皮雕等,不同的雕刻手法。一人一錘一鋼刀,看似沒有多少秘密,卻在無形中演繹著家族手工藝術的堅守與傳承。
純手工青銅雕刻的作品價值非常昂貴,因其是純手工雕刻,所以存世量非常少,因其手工雕刻技藝要求高,每件作品的行刀、運刀都有它的特性和唯一性,更有它萬年不腐的收藏價值。(劉家家 溫明華)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