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時節,位于北半球的中國絕大部分地區都進入一年中最炎熱、降雨最頻繁的季節。在北方,一些地方的氣溫甚至會超過40℃,而城市的熱島效應會將夏季的炎熱氣候進一步放大,個別地方地表的溫度甚至達到70℃以上,可以將雞蛋煎熟。為了降溫避暑,居住在城市的居民不得不依賴于空調、冷飲、游泳池等高能耗的方式勉強度過夏天。相比而言,一些北方鄉村則自有一套環保生態的避暑辦法的同時,更實現了這個季節的果蔬自由。
窯洞是天然的避暑勝地
■位于甘肅慶陽地區的黃土高原地貌
我有幸走訪了位于黃土高原西部的一些農家,通過對十多個依然居住在窯洞的農戶庭院的觀察,了解到在這些農家庭院和周邊的菜園的傳統生活中,依然保留了一套環保生態的避暑辦法和健康可持續的食物體系。
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運用黃土的特性,建造冬暖夏涼的窯洞,通過水井和水窖收集雨水,特別是會充分利用窯前院落的空間,種植各類果樹和蔬菜,有效調節了庭院的溫度,也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陽能和雨水,再結合家庭所產生的人畜禽糞便、灶灰等有機農家肥轉化,形成一個微型的庭院生態系統(Garden Ecosystem)。這個微型的庭院生態系統,為農戶渡過盛夏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更實現了果蔬自由,改善了家庭的生計。
■地坑式窯洞
黃土高原西北的窯洞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地坑式窯洞,三面或四面都是窯洞,留一面出口;一種是一面窯洞,背靠黃土崖,也叫崖窯。窯洞內有十多米深,高三米左右,窯洞的上面都有數米厚的黃土。因為黃土自身多孔、垂直節理發育、透水性等特性,建成的窯洞天然具有保溫、透氣、抗震等性能。所以,窯洞成了典型的冬暖夏涼的生態民居,也可以說是最古老的綠色建筑之一。
■崖窯式窯洞
小暑時節,這里的平均氣溫在31℃左右,人們居住的窯洞內卻一般最高溫度只有24-25℃左右,比室外低五六度,不需要開空調,吹風扇,也十分涼爽。
如果夏季的蚊蟲多,老人們則用艾草編織成艾條,晚上燃燒驅除蚊蟲,可謂天然環保且具有保健功能的蚊香。我走訪中遇到一位年近八十的老奶奶正在樹下搓艾條,一籃子的艾條可以搓十幾米長,老奶奶和孫媳婦、重孫子居住在歷史有七八十年的老窯洞里,這些艾條就是老人和家人安然度過夏天的法寶。
■年近八十歲的老奶奶將艾草搓成條,用于夏季驅趕蚊蟲
窯洞庭院水系統中蘊含的循環永續的智慧
當地年均降水量450~580毫米,不過到了三伏天卻常常干旱少雨,很容易發生干旱災害,為此人們普遍會在家里挖水井和水窖。水井用來開采黃土的下滲水,水窖則用來收集雨水。村民在院落規劃時,一般將人飲用水的水井建在窯洞內,或者給露天水井搭建棚子,減少落入塵土,保護水源。而水窖則一般建在院子中間或者院落外面,主要是將一年四季的雨水充分收集起來。水窖的水主要供牲畜、家禽的飲用,也會用來澆灌菜園。干旱時節,經過煮沸后也會用來飲用。
■地坑式窯洞內部設計:屋頂種草種樹防止水土流失,院中收集雨水,種常綠樹及種蔬菜
在前些年,因為缺水,這里的人們形成了良好的節約用水的習慣。水窖水要被多次利用,人們一般先用來洗臉、洗菜,然后刷鍋洗碗,最后的污水還要澆到菜園里,部分村民至今都堅持不使用香皂、洗衣粉、洗潔精等化學洗滌物品,某種程度上也確保了雨水可以被完全利用。
農民在庭院里大量種植蔬菜、瓜果和花卉,大大改善了人們的居住環境,成為可食用的景觀,而良好的庭院生態環境反過來又影響了人的健康和精神面貌,因此庭院菜園更是人內在價值的外在表現。
走訪的農戶都特別熱情好客,主動地邀請我到家里參觀和喝茶,且都愿意介紹窯洞開鑿的歷史,家人的故事,以及自己如何規劃院落和菜園的過程,從積極邀請品嘗其庭院果蔬可以看出,他們由內而外對一種“食物自信”,而這種自信或許就是鄉村振興的某一種基礎。
■老人種植的水果玉米,不同的蔬菜套種在一起
■長勢旺盛的蘿卜和茄子,水蘿卜適合夏季涼拌
■廁所、水井、雞舍、堆肥池、菜園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庭院菜園規劃
■新結出的黃瓜,采摘后可以直接吃
我遇到一位六十多歲的退伍軍人大叔,正將樹上落下來杏子的皮剝下來,晾曬杏干和杏核。老人子女在外打工,但堅持一個人住在老家的窯洞里。他說住在窯洞就是覺得舒服,心情好,特別是每天將自家的院子收拾得干凈整潔、井井有條,再在角落里都種上各類果蔬,雖然略顯清貧,倒也十分滿足。
■某院落周圍種植的果樹:花椒、核桃
另外一個年近八十的老奶奶,雖和孫媳婦一起居住,但是自己的菜園、果園卻打理得很細致。老人說自己常年居住在窯洞里,種種菜、修剪下果樹,每天必須勞動,閑不下來,但心情特別好,身體也很健康??吹?/span>老人樂觀開朗,再對比自己狀態,實在是有一種羞愧。
■某院落內的水井,老式的轆轤,水井依然是當地農戶的主要水源,并得到很好的保護
■建造于窯洞之內的水井,窯洞對水井及水質起到了保護作用
■某農戶庭院建造的水窖,收集雨水,平時用于灌溉菜園,干旱時候作為人畜飲用
窯洞庭院里的生物多樣性
走訪的農村庭院多了,會發現這里的農夫都是非常優秀的庭院生態設計師,他們在設計庭院時,仿佛天然地特別擅長運用植物元素,而這也似乎決定了其日常食材會以植物性為主。
當地院落一般有二三百個平方,面積大概就是5分地,但農民們卻非常善于將小小的院落充分合理規劃利用起來,充分收集自然能源,實現最大的生態和生計效益。如我見到某一農戶在自家地坑式窯院落內的規劃:在院落的正中央建了一個小花園,種植了松樹、樅樹、柏樹等常綠樹種和牡丹花,周圍種植了茄子、黃瓜、豆角、西紅柿等時蔬,而在院落的兩邊還規劃出了兩個長條形小菜園,使蔥、白菜等莖葉類植物有一個合理的安排。最終,在錯錯落落,高高低低,遠遠近近之間,形成一番別致的風景。
■某農戶庭院內的雞舍,雞在庭院生態系統中起到了關鍵作用
毫無疑問,窯洞的庭院生態系統內的生物是具有多樣性的,不同的生物之間相互影響,形成共生的關系。通過初步的統計,一個農家庭院中,蔬菜主要有黃瓜、豆角、蔥、白菜、辣椒、蘿卜、茄子、生菜、西紅柿、玉米、土豆等十余種,果樹有杏、李、桃、葡萄等。此外,還有南瓜、西瓜、甜瓜等藤蔓類瓜果以及花椒等香料植物,家禽主要是雞,牲畜有牛羊和驢,各種昆蟲,以及堆肥中的微生物。植物、人、動物、昆蟲、微生物之間形成了能量流動。
■某農戶的庭院種植了大量的蔬菜、果樹和花卉,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景觀
在窯洞的庭院這一生態系統中,動物是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它們與現代化大規模養殖場的動物居住處境不同。鄉村的家庭養殖的動物生活相對自由,動物與人的關系也更加親近,人們會在院落內養些雞,雞舍敞開,雞可以悠閑自在的吃菜園中的蟲子,家中廚余垃圾和快過期的食材也會被用來喂雞,減少了食物浪費,而糞便則可直接供給蔬菜生長的肥料。人、雞、蟲子、土地,依存共生,仿佛是天然一體的。
■雞是菜園的守護神和生態調節者,雞將蔬菜里的害蟲吃掉,避免了農藥的施用
農民還會將廁所或者牛羊等牲畜的圈舍建在院落內,牛羊居住的窯洞或者房間一般離主人居住的窯洞很近。而人們也會直接將廁所的糞便和牲畜的糞便在附近堆肥。而在廁所的周圍則也會種植一些有芳香氣味的植物,例如松柏、竹等,減少臭味,改善空氣。當地的廁所糞便一般用黃土和灶灰/炕灰覆蓋,并混合畜禽的糞便進行直接發酵,作為菜園的主要肥料來源。
■某農戶自己嫁接改良的杏樹
與農戶們聊天,大部分提到過去庭院內的果蔬種子和樹苗都是自己留種,個別的農戶甚至還會嫁接技術,將一些產量和品質不佳的老品種的杏和桃進行改良,形成獨特的品種。但是近些年以來,除了蘿卜,農戶庭院大部分蔬菜的種子和菜苗都來源于附近鄉鎮街道的集市上的雜交品種,但這些種子只能種植不能留存,因此需要年年購買,而一些傳統的蔬菜老品種也已經幾乎消失了,這種現狀增加了農民的生產成本,讓農家菜園的源頭不被自身所掌控,影響了食物體系的韌性,為糧食安全埋下隱性的危機。
自給自足的庭院經濟
從農民生計角度來看,這種傳統自給自足的庭院經濟(courtyard economy),既滿足了部分家庭日常生活肉蛋奶和果蔬的需求,也減少了家庭生活開支,增加了家庭的收入,在扶貧、生態和健康上都具有重要意義。
■盡管杏干收購價只有5毛錢一斤,杏核2元一斤,但是大叔對自己生活還是很滿足
我走訪了十幾戶農戶,發現他們的庭院都產出頗豐,種植的蔬菜和水果能滿足一個家庭2-4口人至少半年的日常蔬果需求,庭院養殖的雞成為全家的蛋白質來源,而雞和人畜禽類所產的肥料則進一步替代了化肥和農藥,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更保證了人們的健康。如果,將這與依賴附近城鎮購買食物的成本相比,每年至少節約了2000-4000元開支,降低了農民負擔,也意味著提高了生活水準。
■位于縣城郊區某村的菜園,生計效益更加明顯
除此之外,個別家庭產出多余的蔬菜、水果、杏干、杏核還可以拿到附近的街道集市或菜市場售賣,這些產品因為產自當地,也是應季生產,因此在市場上很受城鎮居民的喜歡。每年也可以有近千元的收入。
■老奶奶種植的傳統品種毛桃,個頭雖然很小,但是卻很甜
農戶通過充分利用庭院的空間,建立多樣化生態系統,也意味著更豐富的多樣化的產出,只要農戶愿意精心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就會加倍回報給農戶。個別精明的技術農戶,充分利用空間和時間差異,在自家院落各個角度種植各種經濟價值較高的果樹、蔬菜、中藥材、食用菌,加上特種養殖,沼氣系統,在不依賴外部化肥農藥和能源系統的情況下,年收入甚至可以達到數萬元,將庭院生態系統的經濟性能發揮到了極致。
盡管庭院菜園在不少偏遠地區的山區鄉村還存在,但是近二三十年間也在逐漸消失。分析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現代化、文化觀念和市場化等多重作用共同影響的結果。
■某農戶硬化后的庭院,擠占了菜園,干凈了鞋底,但失去了生機
以我對鄉村庭院菜園變化趨勢的分析,農業機械化其實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農業綜合機械直接將糧食從農田收獲回家,失去了打谷場的存在價值,并導致打谷場的消失,而打谷場承載的曬谷功能也隨之消失,從而引起農戶對庭院硬化的使用需求;當然農戶庭院硬化的另一原因是,隨著人們教育和衛生觀念的改變,人們越來越認為土院是“臟”、“落后”和“貧窮”的象征,而用磚、水泥或者瓷磚硬化后的庭院則是衛生、進步和富裕的標志。
■多種功能的鄉村打谷場
近些年蔬菜種植的專業化、規模化和市場化也是導致庭院菜園消失一個重要的原因,一些地方在城市郊區發展了規模巨大的萬畝菜園、蔬菜大棚等現代農業產業化項目,當產能過剩的時候,就會將多余的蔬菜向鄉村傾銷,從而更”方便“、”更漂亮“”花樣更多“的現代農業生產的蔬菜就替代了傳統的庭院蔬菜。
庭院菜園還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嗎?
盡管傳統庭院菜園正在逐漸消失,是否意味著庭院菜園就完全沒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我認為至少在后疫情時代和全球能源危機的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尤其在疫情背景下,許多地區的外部蔬菜供應鏈被切斷,人們的活動空間被壓縮在相對封閉的家庭內部、小區或者工廠園區內,如果對有限的環境進行可食化生態改造,將有限的空間種植可以食用的蔬菜、玉米、水果,通過堆肥、環保酵素等微生物發酵方式處理廚余垃圾和糞便,解決果蔬種植的肥料來源,那么就可以實現局部封閉管理下的蔬菜自由,同時也提高了人們的生計韌性。
■西安市某小學的校園開心農場,家長與學生共同管理菜園,分享收獲,開展食物教育
走訪中我遇到一位在西安打工回家的大叔,因為今年疫情的影響工地歇工,老板還欠了幾千元工資沒有發,又找不到工作,在城市的打工生計沒有著落而回到老家。三四月份回來后就和自己的愛人將院子中荒廢的菜園開墾出來,種上蔬菜,每天看著蔬菜長大,結出果蔬,自己的心情也緩解了很多,現在的生活雖然沒有太多現金收入,但是菜園卻給了自己很多驚喜,也不再需要每天去為了一日三餐而發愁。小小的庭院菜園為務工返鄉的農民提供了身心安頓的家園。
■小小菜園成為務工返鄉農民的精神家園
相比較而言,城市的工廠則是另外一種可能。上周,我參觀了一個位于江蘇的工廠,負責人提到上海疫情發生后,他們的工廠也被封控起來。盡管工廠的食堂里存有部分糧食,但是卻缺少蔬菜供應,感到“手中無糧,心中慌張”,于是他就動員工人把工廠里的部分不能食用的草坪綠地改造成了可以食用的菜園和農田,種植了西紅柿、茄子、辣椒、四季豆、瓠瓜、玉米等常規蔬菜和作物?,F在工廠內的食堂蔬菜供應已經基本上可以自給自足了。
為了回應石油峰值和氣候變化,2003年,英國學者羅布-霍普金斯提出轉型城鎮(Transition Towns)計劃,希望通過倡導可持續的生活方式和建立本地化的生態彈性(Ecological Resilience),來擺脫對石油的依賴。而中國傳統庭院菜園所蘊含的生態智慧對于中國的轉型城鎮探索提供了本土化的解決方案,即充分利用身邊的生活空間環境和時間順序進行生態化建設和改造。
■圖片來自:https://www.ehabitat.it/2017/05/01/transition-towns/
并且中國人似乎天生具有某種菜園情結,如果我們能夠發掘在地庭院種植的傳統,充分利用中國各地多樣化的本土可食用動植物和微生物資源,建立家庭、小區、工廠、公共空間等微型生態系統,充分收集雨水和利用太陽能,實現自然資源和能源的循環最大化利用,那么就會大大減少對石油的依賴,減輕氣候變化的影響,并實現最大的生態產出,從而建立我們的可持續的食物體系。
■中國的傳統庭院菜園與國外的Transition Towns運動有異曲同工之妙
綜上,庭院菜園雖小,但其中所天然蘊含的生物多樣性、循環永續、減少浪費、動物福利、當地當季、文化傳承、生態系統思維、生態設計等種種理念與實踐,在喧囂浮躁的時代獨留一片豐盛自足充滿生機的小天地,它會像是一眼清泉,汩汩而流,不斷滋養,為我們建設健康可持續的食物體系提供極好的啟發和借鑒。#良食峰會# #糧食安全##糧食體系##萬村影像DAO#
作者:常竹青,曾于多家本土和國際機構從事農村社區發展、文化反思等工作17年。2009年起專注傳統公益文化與農村社區發展的理論和實踐。
編輯:小妍
校對:胡卉媛
版權聲明:凡注明“良食作者”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已經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