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的艾草品質更好呢?
對于中藥材的產地,確實有道地產地一說,因為受到氣候條件的影響,作為入藥的中藥材不同的產地質量差別是很大的。那么艾草什么地方的更好呢?筆者以客觀的角度跟大家做一下分析,不當之處還望大家多提意見。
艾草分布于亞洲東部地區,中國、日本、韓國、俄羅斯東部地區等。
先說艾灸是怎么來的?
關于艾灸的由來,《黃帝內經》中給到了答案:“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其民樂野處而乳食,臟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p>
艾灸,最早是用來治療寒癥,北方地區 因為氣候寒冷,所以人們容易臟寒生病,適宜用灸法來治療。所以灸法是北方人發現和開始使用的,后來傳播到四方。 古人,灸法所用的艾絨應該是就地取材,想必,那時也沒有道地產地之說。
歷史記載
最早記載艾的史書應該是《詩經》,在離婁篇寫道:“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可見在春秋以前采艾已經成為人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具體是在哪里采艾,就不得而知了。
歷代史書中關于艾草產地的記載不多,且僅寥寥數語。
梁代陶弘景《明醫別錄》:“(艾)云生田野”。只是說艾生于田野,分布廣泛,并未提到哪里的艾更好。
宋代 蘇頌《本草圖經》寫道:“艾葉,舊不著所出州土,但云生田野,今處處有之。以復道及四明者為佳?!边@是首次見到有產地的記載,這里說的復道后被認為是河南省湯陰縣,四明指的是浙江寧波。
明代,李時珍(湖北蘄春人)在《本草綱目》中提到了“蘄艾”:“近代惟湯陽者謂之北艾,四明者謂之海艾,自成化以來,則以蘄州者為勝,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謂之蘄艾。”這里的蘄州,指的是現在的湖北蘄春縣。
清代,在記錄宮廷藥方的《清宮醫案》中,有不少關于“祁艾”的記載。說明清代產于河北的“祁艾”在宮廷中受到廣泛使用。清代小說家李汝珍所著《鏡花緣》載:以祁艾灸三次,治疣目(瘊子)落后永不復發。書中出現“祁艾”,也印證了當時祁艾作為醫家所用的歷史事實。今河北安國舊稱“祁州”。
清代名醫陳士鐸,在《本草秘錄》里寫道:“野艾則天然自長于野世,得天地至陽之氣,故能逐鬼辟邪、祛寒而散濕,其力實勝于蘄艾,豈可舍此而取彼哉”。而這里提到的野艾,是生于田野的野生艾草,并未說產自哪里。
后人總結的歷史“四大名艾”
綜上所述,后人總結有歷史記載產地的艾草主要有四個地區:
產于河南湯陰的北艾、產于浙江寧波的海艾、產于湖北蘄春的蘄艾、產于河北安國的祁艾。艾草當前的發展情況
歷史有記載的“四大名艾”,河南湯陰近幾年有發展艾草種植產業。湖北蘄春因當地的重視程度較高,且宣傳推廣力度很大,蘄艾已經成為當地的主導產業。河北安國地區是我國著名的藥都,是北方中藥材集散中心,祁艾也是祁藥主要品種之一。浙江寧波地區鮮有艾草種植。除了歷史記載的幾大艾草產區之外,目前我國各地艾草種植及加工產業近幾年蓬勃發展,尤其出現了河南南陽等艾草產業基地,艾草種植及加工規模與日俱增。在西北、華北、西南等地區也有規?;姆N植和加工企業。
需求量猛增 野生艾奇缺 多為種植艾草
隨著近幾年的中醫熱,艾草的需求量猛增,一度出現了供不應求的局面,靠野生艾草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河南南陽、湖北蘄春地區出現了大規模的艾草種植產業。而在人工種植條件下的艾草,艾農為了提高產量,使用化學肥料進行催產,艾草長勢快、產量高,但是其品質與原來的野生艾草是否有區別,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深思。
不同產地的艾草化學分析對比?
有現代學者,使用化學分析法對產于不同地區的艾葉化學成分進行分析比較,還得出一些實驗室數據。各項指標各地的艾草各有千秋,存在不同差異。對此,筆者認為這種分析意義不大,首先采的艾草標本是否與可比性,如野生艾草和種植艾草是否有可比性,不同品種的艾草是否有可比性?另外,用西醫的化學分析法來分析中醫藥產品,本身就是不合邏輯的方式。眾所眾知,中醫藥療法不同于西醫西藥,并非是靠其某種化學成分,如果僅用于科研論文無可厚非,若以此而評定哪個地區的艾草優劣,從而作為宣傳手段,那么實驗者必定是別有用心了。另外,筆者認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