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陰深耕沃野大地流金
記者 孫瑋 秦名芳 通訊員 田艷云
天藍風爽,花果飄香。
碩果累累的金秋時節,一片片生機盎然的田野,一座座秀美整潔的村莊,一個個勤勞忙碌的身影呈現在湯陰大地;一個個工業項目、民生工程、致富產業在這里生根、開花、結果。
湯陰是一片史載千秋、周易道源的古老土地,也是地接殷畿、崇德尚廉的厚重土地。早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湯陰就有先民居住,漢高祖二年置縣,距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湯河水滋養的這片沃土,成為“三圣”之鄉。
近年來,湯陰縣精準落實黨中央和河南省委、安陽市委工作部署,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聚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牢牢抓住糧食這個核心,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角度出發,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保障,以農業科技為支撐,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精準聚焦黨建引領、創新驅動、產業固本、鄉村振興、民生改善,建設美好湯陰。
黨建引領激發鄉村振興組織動能
“沒有廣大黨員干部的積極性和執行力,再好的政策措施都會落空。要實現高質量黨建引領全縣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關鍵在黨,關鍵在人,關鍵在實干?!睖幙h委書記賈曉軍說。
湯陰縣緊抓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堅持抓早抓小、防微杜漸,用好用活提醒、誡勉等手段,切實推進領導干部工作作風轉變,牢固樹立重基層、重實績、重群眾公認的鮮明導向,更加注重在黨員群眾中了解干部,確保選出來的干部組織放心、群眾滿意、干部服氣。同時,進一步健全干部干事創業、擔當作為的制度體系,激勵干部在鄉村振興、社會治理和服務群眾等工作中敢于負責、勇于擔當、善于作為。
湯陰縣堅持“抓基層、抓支部”的鮮明導向,以“群眾滿意”為風向標,不斷提高基層干部待遇和保障水平,充分激發廣大農村干部和黨員群眾的創建熱情,著力構建村村爭創、人人參與、群眾滿意的共建共享機制,努力答好“五星”支部創建綜合卷。
現在,湯陰縣各村建立“五星”支部創建群眾積分管理體系,引導群眾積極參與積分管理,群眾已經真正成為“五星”支部創建的支持者、參與者、受益者。
湯陰縣將“五星”支部創建與“雁陣”工程結合,與農村干部報酬“三類五檔”體系掛鉤,堅持“一鎮一特”“一村一品”,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重點抓好“三變”改革推進途徑和措施,打造全縣鄉村振興產業“一園兩帶”,力爭三年內全縣鄉村振興產業達到百億級。
高標準農田筑牢糧食安全“壓艙石”
近年來,湯陰縣緊緊圍繞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抗災減災防災能力,實現“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為目標,扎實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全縣高標準農田建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社會、生態效益明顯提高。
湯陰縣現有耕地面積64.26萬畝,“十二五”以來,累計整合資金11.04億元,建成高標準農田61.62萬畝,集中連片、旱澇保收、節水高效、穩產高產、生態友好的高標準農田使全縣的糧食產量節節攀升。
2021年特大暴雨洪澇災害過后,為盡快消除影響,湯陰縣積極申報災后重建項目,充分利用災后重建資金,高起點規劃定位,啟動了高標準農田災后重建5萬畝示范區項目。按照建設標準化、裝備現代化、應用智能化、經營規模化、管護規范化的要求,構建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通、路相連、旱能澆、澇能排的生產格局,運用現代智慧農業系統,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田防災、抗災、減災能力。在全省率先開展高標準農田災后重建示范創建,確定打造全省一流、國內領先的湯陰縣高標準農田災后重建示范區,為河南省樹立了可復制、可推廣的樣板標桿。
湯陰縣5萬畝高標準農田災后重建示范區,農田生產條件明顯超過災前水平,耕地質量提高0.5個等級,新增排澇達標面積5萬畝,年新增糧食產能、排澇、節水、節肥等效益3384.1萬元,年農藥使用量下降6%以上,道路通達率達到了100%,農田林網覆蓋率達90%以上,由傳統農業提升到智慧農業水平,達到節水、減肥、減藥的目的,實現耕地質量、產出能力、抗災能力、資源利用率提升提高。
湯陰縣為落實“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提供糧食產能,做到良田糧用。
全縣健全農機推廣體系,建成集試驗研究、示范推廣、科技培訓、信息服務、農業監測于一體的農技推廣區域站。目前,全縣建設基層農技推廣區域站5個,充實農業技術人員65人。通過加大科技投入,深入開展“百名科技人員包百村”活動,著力加強農民培訓,培養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
全縣落實耕地質量提升、深耕深松、良種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水肥一體化、“三土三方”等農業集成技術,著力提升耕地質量、提高糧食產量,畝均可增收130公斤左右,使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耕地安全、生產穩定、產量高、品質好。2021年10月,湯陰縣被評為“全國綠色食品原料(小麥)標準化生產基地縣”。
特色產業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近年來,湯陰縣結合現有產業基礎,立足資源優勢,堅持培育特色產業,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發展優質強筋小麥、林果、蔬菜、畜牧、食用菌、艾草、花生等優勢特色產業,持續強化保障措施,增強產業實力,不斷拓寬群眾增收渠道,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支撐。
湯陰縣任固鎮積極推動“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讓大棚種植成為老百姓的致富窗口。目前,任固鎮建有溫室大棚22座,占地約4.3公頃,年收入在400萬元以上。這不僅給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還極大地解決了農村富余勞動力就業等問題,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湯陰縣伏道鎮依托扁鵲文化和艾草資源,以創建國家農業產業強鎮為抓手,引導群眾通過流轉土地,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施艾草連片種植,先后培育建成扁鵲廟周邊、崗陽、西水磨灣等一批艾草種植示范基地。為進一步保障群眾利益,激發農戶種植熱情,湯陰縣還出臺了艾草種植扶持政策,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種植模式,與專業公司簽訂收購協議,艾草成熟后,由公司以不低于市場價格進行收購。目前,該鎮艾草規模種植面積達6000余畝,“湯陰北艾”也以其獨特的品質先后被農業農村部認定為“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
9月15日,記者在湯陰縣伏道鎮西水磨灣村艾草種植基地看到,田地里數十名百姓正在忙著收割、打包艾草。該村村民張現仁已80歲高齡,還能依托艾草產業通過勞動獲得收入。
“2017年,響應鎮政府號召,我作為村干部,帶領我們村幾十戶農民種植艾草1200畝左右,長年用工幾十人,每人每年工資1萬多元,每畝產量1噸左右,按當前市場價算一畝地凈收入約2000元?!狈梨偽魉炒宕逦瘯魅螐垨|山說。
在安陽九頭仙艾業有限公司的艾絨加工車間,一袋袋優質艾絨整齊碼放在流水線旁邊。公司展廳里,足浴包、艾枕、艾灸條、艾絨被等產品琳瑯滿目。
2016年1月,通過湯陰縣政府招商引資,安陽九頭仙艾業有限公司落戶湯陰縣。該公司采取“企業+合作社+基地+村民”模式,負責為全縣9個鄉鎮的艾草種植合作社提供艾苗、種植管理技術,并簽訂回購協議,優先聘用當地村民到廠區及艾草種植基地務工,帶動了478戶農民通過務工或入股分紅等形式增收致富,幫助伏道鎮214戶困難戶致富。
目前,北艾之鄉的核心產區—湯陰縣種植艾草1萬余畝。
高質量融合推進農業全產業鏈升級
湯陰縣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以高標準農田建設為基礎,培育小麥、玉米等主導產業,助力新型經營主體提檔升級,賦能現代農業發展,實現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促進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高質量銜接,構建“三鏈同構、三產融合”全產業鏈發展模式,提升農業全產業鏈水平,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發展。
這些措施落地實現了湯陰縣由糧食生產大縣向食品工業名縣的嬗變,有效推動了產業升級,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湯陰縣可以做到一粒麥子從種到收‘吃干榨凈’,小麥秸稈還田,小麥生產面粉,麥麩制作飼料、食品添加劑,小麥胚芽生產高端食用油,小麥胚芽油副產品生產飼料,脫脂小麥胚芽蛋白用于食品添加,小麥生產加工在湯陰已經形成了全鏈條的產業化生產。”湯陰縣農業農村局局長史艷超說。
中糧集團、今麥郎、益海嘉里、嘉士利、甘源食品、安井食品……越來越多的糧食精深加工企業入駐湯陰,食品產業已經成為湯陰的第一支柱產業。
就小麥而言,湯陰縣重點打造面粉深加工百億級產業園:今麥郎華龍農莊項目年產110萬噸功能面粉,益海嘉里一、二、三期年加工小麥規模達到120萬噸,投資13億元的中糧糧谷年加工小麥90萬噸、面條22.5萬噸,帶動全縣建成了55萬畝強筋小麥生產基地。
“食品產業的發展極大地帶動了當地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使湯陰糧食產業實現就地轉化增值,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發展的完整產業鏈條,增加農產品附加值,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促進農民增收。而高標準農田建設則進一步筑牢了糧食生產的基礎,在保障糧食安全的同時,解放大量勞動力,進而促進食品產業發展。”湯陰縣縣長胡瑋說。
據今麥郎華龍農莊面粉供應部負責人程運峰介紹,該企業2003年開始在湯陰縣建設面粉加工廠,現在工廠總投資12億元,占地226畝,設計4條面粉生產線,日處理小麥3200噸,年產110萬噸功能面粉,年產值25億元以上。
今麥郎在湯陰縣聯系了百畝以上的種糧大戶60余家,實行訂單生產。程運峰說,今麥郎年消化小麥100多萬噸,湯陰縣生產的小麥滿足不了企業需求,他們還需要到安陽周邊市縣購進小麥。
湯陰縣的糧食產業帶動了包裝、物流、社會化服務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同時吸納20余萬勞動力就近就業,湯陰縣農民打工不用出遠門,獲得感與幸福感顯著增強。
河南省鯤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是我省亞臨界萃取示范基地,2011年落戶湯陰縣,結合河南省小麥大省的特點,重點定位小麥深加工,利用湯陰縣眾多面粉企業提取的小麥胚芽,開發出小麥胚芽油和脫脂小麥胚芽蛋白產品。
該公司副總經理畢險峰介紹說,他們公司的亞臨界萃取小麥胚芽油曾獲得河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級,2017年5月鯤華小麥胚芽油榮獲“美麗河南·一縣一品”稱號,給湯陰縣食品工業增加了一張新名片。
畢險峰說道,1噸小麥可提取麥胚2千克,小麥胚芽出油率為5%,10噸小麥才能提取1千克小麥胚芽油。作為高檔小眾油品,目前,鯤華小麥胚芽油不僅在國內的線上線下銷售途徑迅速拓展,還遠銷德國、法國、西班牙、日本等國家,年銷售收入上千萬元。
湯陰縣通過實施育龍頭、延鏈條、抓創新、促循環、樹品牌等五項舉措,吸引農業龍頭企業落地,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目前,全縣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895家,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186家,其中益海嘉里、安井食品、眾興菌業等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食品企業28家,培育形成小麥、玉米等10大產業鏈,帶動56萬畝優質小麥、54萬畝優質玉米種植,有效推動湯陰產業升級,實現“企地”共贏。
聚焦民生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聚焦民生改善,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舍得花大錢,用心做‘小事’,辦好社會事業,做到‘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把造福湯陰人民作為最大的政績?!辟Z曉軍說。
金杯銀杯不如百姓的口碑。
湯陰縣始終把造福人民作為最大的政績,每年投入不少于1/3的公共財政支出用于解決群眾所急所需所盼,讓有限財力產生最大的社會效益和民生效益。去年超過歷史極值的特大暴雨洪災中,守住了零死亡“金標準”;今年1月8日疫情應對中,22天實現“雙清零”,沒有發生一例外溢;全縣各級各類學校課后延時服務全面鋪開,被評為“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深化成立兩家緊密型醫療健康服務集團,全面推進“七統一”管理,較好地完成了醫共體改革任務;實施“雪亮工程”提標升級,實現全縣重點部位、重點場所的視頻監控全覆蓋。
湯陰縣加快推進城鄉融合,實施乾坤大道、恒通大道、人民大道等20余條道路提升工程,打通長虹大道、信合路等多條斷頭路,全方位嵌入城市標識,建成甜水井街、岳廟街等一批特色文化街區,打造文化中心、人和公園、精忠公園、湯河公園“一心三園”,努力建設居者心怡、來者心悅的美麗城市。
“必須以工業化理念指導農業發展,在延伸產業鏈條上精準發力,既要穩住農業基本盤,也要在鄉村工業上下足功夫,走三產融合發展之路,讓群眾得實惠、增福祉。面對新征程,湯陰縣將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為端牢‘中國飯碗’做出貢獻。”賈曉軍說。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www.nmrcqtjhp.cn
中國艾草網官方網址: www.haoai123.com